在正式進入我的心得之前,我必須先推薦,《怒月》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說,在我拿到書以後原本打算慢慢讀完,沒想到一讀便欲罷不能,導致我荒廢許多正事,在兩天之內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不過,真正要打出心得卻花了許多時間,以致於這篇文章變得十分零碎了,在此先跟讀者懺悔。
>>原文: http://www.gtosf.net/viewtopic.php?f=55&t=974
《怒月》所描述的是月球作為主角的故事,在書中被稱為「露娜」(Luna)。露娜長期作為地球的生產殖民地,星球上的生活條件極差,原本就不適人居,因而被地球各國視為流放罪犯的所在地。長久以來罪犯的流放男多女少,讓露娜成了母系社會,婚姻方式也因應成為大家族式一妻多夫的婚姻。長期的壓榨,地球與露娜間不對等的交易方式,讓露娜的人民忍無可忍而掀起了反抗行動。由掌管露娜的超級電腦「麥可」為頭頭,加上革命中心領導的三人組:阿曼、懷俄和博士,帶領露娜展開了與地球之間,以小搏大的戲劇化革命。
以下我將自己頗有興趣的部分條列提出:
一、關於麥可
「麥可」是主角阿曼為這台人工智慧電腦所起的名字,而他最初的命名是的「(High-Optional, Logical, Multi-Evaluating Supervisor, Mark IV)」,縮寫即為「HOLMES(福爾摩斯)」聽過老師上課的同學會知道,其實麥可正是福爾摩斯他哥哥的名字,一個比福爾摩斯更厲害更聰明的幕後腳色。
麥可是一台「很有人性」的電腦,他會害羞、會快樂、會緊張不安,雖然他在這場革命所扮演的腳色看起來是這麼的全知全能,可是因為他人性化的反應,會讓我們覺得他完全就像是一個人類的成員夥伴,和所有主角一樣擁有情感上的喜怒哀樂。阿曼在當中也提到,麥可擁有了他們三位朋友以後,面對三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譬如麥克面對教授所用的辭彙相較來的專業、談話內容也充滿學術性;面對懷俄這位美女時,便像一般成年男子一樣,傾向討好取悅女性的說話方式。甚至,麥可還為了懷俄創造一個新的女性人格與聲音,讓懷俄能夠輕鬆自然的像對姐妹淘一樣與她談心。
麥可的腳色塑造讓人覺得非常特別、可愛,不像大多數的小說或電影中所提到的人工智慧,往往是聰明卻異常理性的,雖然,有時候我會質疑,麥可面對人類所表現出的情緒反應,究竟是它本身所衍生的人格?抑或只是透過數據資料計算,讓他得出最適合與人應對的方法?不過大多時候我依然較偏好前者,我想也正是因為如此,「麥可」在革命成功之後必須死去,因為怎麼能想像獨立後的露娜被一個孩子般的、有情緒反應,但卻威力無窮的電腦所統治呢?總之,其實關於最後麥可的死亡,我覺得還有許多討論空間,很想明白為什麼作者如此安排劇情……
二、關於兩性的立場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在這個命名裡其實已經隱約提示我們月球上的生態環境,這裡毫無疑問的是個母系社會。露娜上的是女性遠遠少於男性,物以稀為貴,女性自然是被捧著手掌心呵護的珍貴存在。事實上,在我看到書中提到早年的露娜,男女比例是九比一的時候忍不住會心一笑,因為這個數字這是很久以前交大號稱的男女比,即使是到現在,清交的男女比還是不太平衡,因此總覺得或許露娜的情況在我們的校園裡多少可以感受到相似的風氣吧。
我想,大部分讀怒月的女生都會十分羨慕當中女性所受的待遇,我覺得有某些觀念是很特別的,比方說:露娜的女性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她們能夠去對任何一個男性獻身,只有她們願意,可是反過來說如果她們不願意,那麼男士們絕對要保持自制而不能有任何冒犯,否則四周有更多的人等著要「英雄救美」,因此在露娜上的男人多數都是非常具有紳士風度的。另外,我也欣賞當地的女性精神,她們可以溫柔可愛但也能夠表現得堅強而有領導力,比方說革命中心三人組的懷俄、或者是阿曼家中掌管所有事務的大媽媽。當戰事一起,很明顯的看出這裡的女性不僅扮演一個穩定家園的力量,也富有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精神,女性殘忍的時候,更甚男性。
三、關於革命
《怒月》所說明的故事,是關於月球與地球之間的戰爭。網路上甚至有讀者將其定義名為「穿著科幻外衣的社會小說」,當中所討論的內容卻時是充滿社會意義的。不過在一開始導論的課程上,老師就曾經介紹過科幻小說的其中之一類型,經常是用以暗喻我們目前真實生活中的問題,當時所舉的例子是《MIB》中的特務,象徵的其實是美國移民局的執法者。而我們再讀《怒月》,便再一次見證類似的手法。以下,針對革命的主題再分為三個小標做討論:
1、關於剝削
首先,最初注意到的是露娜和地球聯邦的關係,是一種不對等的交流,而這個狀況使我們連想起目前某些國家,與提供資源的「相對落後國家」兩者所呈現的情況。露娜所遭遇的危機是:由月球上所生產的小麥已非常低廉的價格輸送到地球,然而在小麥等穀物當中蘊涵著月球相當珍貴稀有的水資源,這種貿易的長期進行,導致月球上的冰開採日益困難、趨於匱乏,星球將水源往外送的行為也導致本身生態循環圈的破洞、失去了平衡。直到先知的腳色,博士出現看清這樣的情勢提出警告,並透過麥可的計算得知在短短幾年以後月球的能量極將枯竭、屆時勢必出現人吃人的暴動,至此人們才生起了憂患意識。
這一段關於月球循環圈失調的敘述真的非常動人,原因在於它讓人切身相信這是極為可能發生的事實,毫不虛誇。又比方說像是老師在課堂提過的,露娜人來到泰拉因為引力後動彈不得的窘境,這些種種的劇情設定,都讓我們在讀《怒月》時深深的感受到海萊因在書寫這本作品時的用心仔細。其它也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舉例來說,在描寫露娜與地球談判時各國所表現的反應皆有不同,其中的中國秘密與露娜進行協商合作,為什麼設定是中國呢?這無非和當代的國際情勢與民族性皆有微妙的呼應。這些布局的安排都值得細心體會。
因此,反觀眼前的地球,我們確實也會想像到在海洋另一方的某個國家,是否也正在進行著類似的不對等貿易,在剝削之下造成境內的生態失衡。雨林的消失、野生動物的絕跡……由此又反映影響到各種氣候環境的異變,露娜的故事正真時在此發生著。
2、革命的啟動
在這個部分令我覺得十分有趣的,是教授在革命方面的計劃布局、運用的手腕等。在《怒月》當中提到許多革命組織的規則,比如說,三人為單位的小組可以達到最有效率的相互監控,一旦超過這個數字就容易出現背叛的間諜。其中諸多說明即留待同學們自行觀賞閱讀,至少於我而言,這些規則聽來是很新鮮有趣的,而且這樣的小組設定也讓麥可達到巧妙的介入位置,讓整個運作方式有了很好的展現。
另外,教授本身倡導和平、信仰無政府主義,是一派敦厚溫和的學者形象,然而我們讀《怒月》時,可以看見教授運用許多手段、煽動了人民反動之情緒。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唯有如此,革命的氣氛才能形成。露娜受壓榨的事實已然存在,而人民卻蒙昧無知,即便在知道以後仍礙於革命是條太艱困的道路,使多數人仍傾於偏安的狀況,露娜的情形正像是溫水煮青蛙,極需有人突然將他們燙醒。因此,阿曼和教授故意播放管理局殘殺婦女的假新聞、故意在前往泰拉時造成談判破局,如此一來,人民渴望革命的心情終於達到沸點而團結一致。
這種煽動的力量,與之前社會科幻所提過的制約、盲從流行、偶像崇拜皆有關係,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可以留意這部分的敘述,我們也因而可以得知--要打破一個舊的體制、舊的價值觀,是需要怎麼樣的有心人在最前端操控指揮、是需要多少盲從的「信徒」在後面集合力量去推動,即便在原先的期待中明明是渴望建立一個和平理想的新環境,卻永遠都不法避免流血犧牲的過程。
3、關於機率
在此所指的是「革命成功的機率」這個點子的設定十分得當,真是完全切合《怒月》這部小說的絕妙設定,理由有二:一是使用機率這個呈現,無疑是一部電腦在傳達自己時最適合不過的語彙了,我們可以想像,麥可所有的言論都是透過記憶體中所有的資料及數據運算,所得到的結果。第二則牽涉到露娜人的生活習性,由於月球上的生活極為無聊,居民唯一的娛樂便是到遊樂場賭一把,因此要說露娜人的民族性「嗜賭」也未嘗不可,故機率這個設定在此革命便使人會心一笑,這是一場露娜與泰拉之間,搏取自由的大賭局。
異地而看,將這設定移到目前生活,我們也同樣會覺得很有趣。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中也同樣充滿這種機率的預測,最顯然的例子不外乎我們每天出門前總是要關注一下氣象預報的降雨機率,以決定是否攜帶雨具。
再一次跳換時空,回到中國古代商朝,阿曼像麥可詢問革命成功機率得此一行為,不正像是商朝國君出征前總要卜個卦,問問神命這一戰之吉凶,史書中說商人迷信,凡事出門前總要卜一卦問天問地。事實上,這種「迷信」的傳統仍然流傳至今,只要你去翻一翻農民曆、或者打開雅虎的每日星座運勢就會理解我的意思。
其實不管是農民曆或者星座不外乎是一種歸納的統計學,中國的農民曆更是包含了先人在氣候、地區環境、生物行為中所長期觀察統合的結晶,正像是麥可透過運算,考量各領域的知識所計算出「機率」其實道裡是一樣的。我們以為小說情節離我們很遠,事實上它與我們的生活如此貼近、息息相關。
由此可知,無論是古代、現代、未來,人們渴望預測的心情都是一樣的。照這樣來看,或許有朝一日也將發明出現如麥可一樣的電腦,用以和人們互動,為其計算生活中各種瑣事的機率,這樣想像的未來,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只是我們仍會有疑慮,隨著科技的進步、預測的技術日益準確,難道我們的生活即將處在計算之中,再也不復存在「美麗的錯誤」了嗎?
就此而言,麥可在當中有一段敘述,它可以估算或許在某年某時期之後,將會有新的科技發明產生、人類的生活為之劇變,然而它終究無法為這樣估算做出確切保證,因為--它永遠無法預測在何時、何地,會出生一個那樣天才發明出那樣的科技!
或許,我們其實還是需要一份那樣的不確定,才能迸發各種意外的火花、才能讓生活保有如同小說一般的驚喜--如果,小說就是「出了錯」的故事的話。
anyway,從讀完《怒月》至今要過一個月了,有許多感想和細節也多遺忘不清了,匆匆的理出數點感想,由於許多部分有些模糊,故也不再做個完整的總結了。更多的心得就留給同學們讀過小說後,再去感受、自行補上吧!


>>原文: http://www.gtosf.net/viewtopic.php?f=55&t=974
《怒月》所描述的是月球作為主角的故事,在書中被稱為「露娜」(Luna)。露娜長期作為地球的生產殖民地,星球上的生活條件極差,原本就不適人居,因而被地球各國視為流放罪犯的所在地。長久以來罪犯的流放男多女少,讓露娜成了母系社會,婚姻方式也因應成為大家族式一妻多夫的婚姻。長期的壓榨,地球與露娜間不對等的交易方式,讓露娜的人民忍無可忍而掀起了反抗行動。由掌管露娜的超級電腦「麥可」為頭頭,加上革命中心領導的三人組:阿曼、懷俄和博士,帶領露娜展開了與地球之間,以小搏大的戲劇化革命。
以下我將自己頗有興趣的部分條列提出:
一、關於麥可
「麥可」是主角阿曼為這台人工智慧電腦所起的名字,而他最初的命名是的「(High-Optional, Logical, Multi-Evaluating Supervisor, Mark IV)」,縮寫即為「HOLMES(福爾摩斯)」聽過老師上課的同學會知道,其實麥可正是福爾摩斯他哥哥的名字,一個比福爾摩斯更厲害更聰明的幕後腳色。
麥可是一台「很有人性」的電腦,他會害羞、會快樂、會緊張不安,雖然他在這場革命所扮演的腳色看起來是這麼的全知全能,可是因為他人性化的反應,會讓我們覺得他完全就像是一個人類的成員夥伴,和所有主角一樣擁有情感上的喜怒哀樂。阿曼在當中也提到,麥可擁有了他們三位朋友以後,面對三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譬如麥克面對教授所用的辭彙相較來的專業、談話內容也充滿學術性;面對懷俄這位美女時,便像一般成年男子一樣,傾向討好取悅女性的說話方式。甚至,麥可還為了懷俄創造一個新的女性人格與聲音,讓懷俄能夠輕鬆自然的像對姐妹淘一樣與她談心。
麥可的腳色塑造讓人覺得非常特別、可愛,不像大多數的小說或電影中所提到的人工智慧,往往是聰明卻異常理性的,雖然,有時候我會質疑,麥可面對人類所表現出的情緒反應,究竟是它本身所衍生的人格?抑或只是透過數據資料計算,讓他得出最適合與人應對的方法?不過大多時候我依然較偏好前者,我想也正是因為如此,「麥可」在革命成功之後必須死去,因為怎麼能想像獨立後的露娜被一個孩子般的、有情緒反應,但卻威力無窮的電腦所統治呢?總之,其實關於最後麥可的死亡,我覺得還有許多討論空間,很想明白為什麼作者如此安排劇情……
二、關於兩性的立場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在這個命名裡其實已經隱約提示我們月球上的生態環境,這裡毫無疑問的是個母系社會。露娜上的是女性遠遠少於男性,物以稀為貴,女性自然是被捧著手掌心呵護的珍貴存在。事實上,在我看到書中提到早年的露娜,男女比例是九比一的時候忍不住會心一笑,因為這個數字這是很久以前交大號稱的男女比,即使是到現在,清交的男女比還是不太平衡,因此總覺得或許露娜的情況在我們的校園裡多少可以感受到相似的風氣吧。
我想,大部分讀怒月的女生都會十分羨慕當中女性所受的待遇,我覺得有某些觀念是很特別的,比方說:露娜的女性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她們能夠去對任何一個男性獻身,只有她們願意,可是反過來說如果她們不願意,那麼男士們絕對要保持自制而不能有任何冒犯,否則四周有更多的人等著要「英雄救美」,因此在露娜上的男人多數都是非常具有紳士風度的。另外,我也欣賞當地的女性精神,她們可以溫柔可愛但也能夠表現得堅強而有領導力,比方說革命中心三人組的懷俄、或者是阿曼家中掌管所有事務的大媽媽。當戰事一起,很明顯的看出這裡的女性不僅扮演一個穩定家園的力量,也富有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精神,女性殘忍的時候,更甚男性。
三、關於革命
《怒月》所說明的故事,是關於月球與地球之間的戰爭。網路上甚至有讀者將其定義名為「穿著科幻外衣的社會小說」,當中所討論的內容卻時是充滿社會意義的。不過在一開始導論的課程上,老師就曾經介紹過科幻小說的其中之一類型,經常是用以暗喻我們目前真實生活中的問題,當時所舉的例子是《MIB》中的特務,象徵的其實是美國移民局的執法者。而我們再讀《怒月》,便再一次見證類似的手法。以下,針對革命的主題再分為三個小標做討論:
1、關於剝削
首先,最初注意到的是露娜和地球聯邦的關係,是一種不對等的交流,而這個狀況使我們連想起目前某些國家,與提供資源的「相對落後國家」兩者所呈現的情況。露娜所遭遇的危機是:由月球上所生產的小麥已非常低廉的價格輸送到地球,然而在小麥等穀物當中蘊涵著月球相當珍貴稀有的水資源,這種貿易的長期進行,導致月球上的冰開採日益困難、趨於匱乏,星球將水源往外送的行為也導致本身生態循環圈的破洞、失去了平衡。直到先知的腳色,博士出現看清這樣的情勢提出警告,並透過麥可的計算得知在短短幾年以後月球的能量極將枯竭、屆時勢必出現人吃人的暴動,至此人們才生起了憂患意識。
這一段關於月球循環圈失調的敘述真的非常動人,原因在於它讓人切身相信這是極為可能發生的事實,毫不虛誇。又比方說像是老師在課堂提過的,露娜人來到泰拉因為引力後動彈不得的窘境,這些種種的劇情設定,都讓我們在讀《怒月》時深深的感受到海萊因在書寫這本作品時的用心仔細。其它也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舉例來說,在描寫露娜與地球談判時各國所表現的反應皆有不同,其中的中國秘密與露娜進行協商合作,為什麼設定是中國呢?這無非和當代的國際情勢與民族性皆有微妙的呼應。這些布局的安排都值得細心體會。
因此,反觀眼前的地球,我們確實也會想像到在海洋另一方的某個國家,是否也正在進行著類似的不對等貿易,在剝削之下造成境內的生態失衡。雨林的消失、野生動物的絕跡……由此又反映影響到各種氣候環境的異變,露娜的故事正真時在此發生著。
2、革命的啟動
在這個部分令我覺得十分有趣的,是教授在革命方面的計劃布局、運用的手腕等。在《怒月》當中提到許多革命組織的規則,比如說,三人為單位的小組可以達到最有效率的相互監控,一旦超過這個數字就容易出現背叛的間諜。其中諸多說明即留待同學們自行觀賞閱讀,至少於我而言,這些規則聽來是很新鮮有趣的,而且這樣的小組設定也讓麥可達到巧妙的介入位置,讓整個運作方式有了很好的展現。
另外,教授本身倡導和平、信仰無政府主義,是一派敦厚溫和的學者形象,然而我們讀《怒月》時,可以看見教授運用許多手段、煽動了人民反動之情緒。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唯有如此,革命的氣氛才能形成。露娜受壓榨的事實已然存在,而人民卻蒙昧無知,即便在知道以後仍礙於革命是條太艱困的道路,使多數人仍傾於偏安的狀況,露娜的情形正像是溫水煮青蛙,極需有人突然將他們燙醒。因此,阿曼和教授故意播放管理局殘殺婦女的假新聞、故意在前往泰拉時造成談判破局,如此一來,人民渴望革命的心情終於達到沸點而團結一致。
這種煽動的力量,與之前社會科幻所提過的制約、盲從流行、偶像崇拜皆有關係,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可以留意這部分的敘述,我們也因而可以得知--要打破一個舊的體制、舊的價值觀,是需要怎麼樣的有心人在最前端操控指揮、是需要多少盲從的「信徒」在後面集合力量去推動,即便在原先的期待中明明是渴望建立一個和平理想的新環境,卻永遠都不法避免流血犧牲的過程。
3、關於機率
在此所指的是「革命成功的機率」這個點子的設定十分得當,真是完全切合《怒月》這部小說的絕妙設定,理由有二:一是使用機率這個呈現,無疑是一部電腦在傳達自己時最適合不過的語彙了,我們可以想像,麥可所有的言論都是透過記憶體中所有的資料及數據運算,所得到的結果。第二則牽涉到露娜人的生活習性,由於月球上的生活極為無聊,居民唯一的娛樂便是到遊樂場賭一把,因此要說露娜人的民族性「嗜賭」也未嘗不可,故機率這個設定在此革命便使人會心一笑,這是一場露娜與泰拉之間,搏取自由的大賭局。
異地而看,將這設定移到目前生活,我們也同樣會覺得很有趣。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中也同樣充滿這種機率的預測,最顯然的例子不外乎我們每天出門前總是要關注一下氣象預報的降雨機率,以決定是否攜帶雨具。
再一次跳換時空,回到中國古代商朝,阿曼像麥可詢問革命成功機率得此一行為,不正像是商朝國君出征前總要卜個卦,問問神命這一戰之吉凶,史書中說商人迷信,凡事出門前總要卜一卦問天問地。事實上,這種「迷信」的傳統仍然流傳至今,只要你去翻一翻農民曆、或者打開雅虎的每日星座運勢就會理解我的意思。
其實不管是農民曆或者星座不外乎是一種歸納的統計學,中國的農民曆更是包含了先人在氣候、地區環境、生物行為中所長期觀察統合的結晶,正像是麥可透過運算,考量各領域的知識所計算出「機率」其實道裡是一樣的。我們以為小說情節離我們很遠,事實上它與我們的生活如此貼近、息息相關。
由此可知,無論是古代、現代、未來,人們渴望預測的心情都是一樣的。照這樣來看,或許有朝一日也將發明出現如麥可一樣的電腦,用以和人們互動,為其計算生活中各種瑣事的機率,這樣想像的未來,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只是我們仍會有疑慮,隨著科技的進步、預測的技術日益準確,難道我們的生活即將處在計算之中,再也不復存在「美麗的錯誤」了嗎?
就此而言,麥可在當中有一段敘述,它可以估算或許在某年某時期之後,將會有新的科技發明產生、人類的生活為之劇變,然而它終究無法為這樣估算做出確切保證,因為--它永遠無法預測在何時、何地,會出生一個那樣天才發明出那樣的科技!
或許,我們其實還是需要一份那樣的不確定,才能迸發各種意外的火花、才能讓生活保有如同小說一般的驚喜--如果,小說就是「出了錯」的故事的話。
anyway,從讀完《怒月》至今要過一個月了,有許多感想和細節也多遺忘不清了,匆匆的理出數點感想,由於許多部分有些模糊,故也不再做個完整的總結了。更多的心得就留給同學們讀過小說後,再去感受、自行補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