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有人文嗎?> 外語系 廖炳惠
清華電子報: http://epaper.hss.nthu.edu.tw
中秋佳節,偷得浮生幾日閑,趁機趕還稿債,也抽空讀了儒賓的文章。
近年來,我對國內(或校園)大小事務並不特別感到興趣,除了前一陣子陪
儒賓、大為 ,去爭取楊儒門的權益(終告失敗)之外,幾乎概不參與,因此
對倒扁活動實在不大熱衷。不過,儒賓在文章前面的段落提及清大的人文生
態,倒引發我的諸多感觸,暫且放下「正事」(含《清華學報》的審查報告
),與各位朋友腦力激盪一下,試探清大的人文前景。
儒賓提到清大人文在校園自足、科技掛帥、量化基準的作為之下,「比
起其他大學的校園,清華景致特優,有山谷的高遠也有連接市區的平遠,但
就是缺乏歷史的縱深。因為不太有壓迫,因此,也就沒有反壓迫;不太受社
會干擾,因此,也就沒有參與社會。清華是美好中帶著幾許淒清,是清澈到
看不出什麼積澱。所有教師的研究室,在陽光底下,無不閃爍著科技理性的
白光,這是個不會令人掉淚的地方」,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也願意以自己親
身經歷的案例,與同仁們分享,看可否找到解決之道。
我剛從聖彼得堡、莫斯科回來,到聖彼得堡大學參觀的時候,只能以「
悵然若失」去形容彼時的心境。不僅整個城市是水天一色,歐洲巴洛克與東
方(或中亞)色彩之建築、美術彼此輝映,令人美不勝收,(另一個類似的
東西文化橋樑的城市是伊斯坦堡),而且大學的入口廊道即充滿了人文之美
,一邊是整面牆的古籍珍本,另一邊是聖彼得堡歷來的文人、學者、諾貝爾
獎得主的畫像、雕塑,教室與研討室更是美侖美奐,學生、訪客從此一廊道
走過,自然而然對人文、生命、學問,產生情不自禁的憧憬。相較之下,清
大的人文藏書目前大約是66萬冊,不但良莠不齊,缺乏特藏珍本,而且沒有
展示機制。校園之內隨機而發的美展、藝術演出怎能與日常的潛移默化、深
度教養相提並論?
今年,國科會人文處鼓勵各校提三年三百萬的購書計畫,由於到截止日
期之前,外文學門的申請案子並不多見,因此承辦人來函希望我們提出,同
仁們請哥倫比亞、匹茲堡、科羅拉多等等大學的教授友人提供書單,日以繼
夜,終於做成一份目錄,於8月30日上傳成功,隔日卻被清大的研發處以未能
在校內事先(8月28日止)報備、彙整為理由,予以撤回,雖然國科會承辦人
表示願意受理,但他們也說「請與貴校相關單位聯絡,因為是他們要求撤件
」。這個案子因此胎死腹中。
後來,我與國科會人文處陳東昇處長談及此事,他大感不解,他說:台
大為了購書案,圖書館館長特別指派十二位專人,上國外四所頂尖大學(哈
佛、史丹福、巴黎索爾邦、牛津),將它們彼此交叉收藏之重要典籍,全部
列出,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與研究計畫共同主持人極力搭配。印象之中,
清大是有說明會,但是到了8月29日,我碰到連金發教授,他還表示自己開出
的書單仍無法上傳,似乎完全沒做整合或得到任何協助,台大的藏書是國內
大學中,唯一超過二百萬冊(多過清大一倍以上),尚且如此力爭人文藏書
,清大又是如何?
另一件我已建議張維安院長另請高明的案子則是人文社會中心的設置。
那是校方因應五年百億的審查機制才釋出的善意,然而關關卡卡均表示空間
與經費應按照理工科的研發案處理,張副校長以電話告知(他表示當天很忙
,只能以電話交談):「清大一向不提供任何經費給中心,得到外面去找資
源」,換句話說:人文社會中心得研發「產品」,拓展「專利」金;陳校長
也不斷以「電通中心」、「奈米中心」為例,說:它們為清大每年賺進一億
以上。當然,交談的時間很短,我沒機會對他們說:人文學科比較少見研發
或專利的觀念,但是沙爾斯堡的二十多萬居民,光靠「莫札特」這個名字,
便創出每人平均年所得超過一百二十萬台幣的收入,而且已持續多達二個世
紀之久;兒童文學家J.M.Barrie也把他的作品Peter Pan版稅全數捐給倫敦的
Great Ormond Street醫院,提供一百多年來的兒童醫療及急難救助。
人文學科其實不爭取速成或拼賺外快,而是以更長遠的時間、較普及的
方式,去深化知識、倫理與創意。若以生產價值而言,有誰超過莎士比亞?
但是在清大外語系,卻有同仁散發文章給學生說:「讀莎士比亞對增進英文
能力毫無用處」!
目前,台大的人文學科在人文社會高等研究中心與新人文大樓的計畫中
經費超過六億,交大光是新的藝術中心(安藤忠雄設計的半開放藝展館)便
多達一億,而中央、中山已有規模可觀的人文中心,中興、成大也正在籌設
之中,也許清華大學要等到我們設計出「落狗」〈logo〉,申請到專利,才
會讓我們平起平坐。不過,在這同時,清大外語系的王智明教授(外語系傑
出校友,但在三級五審之下,只以「約聘」助理教授之名義任用一年,因此
他無法申請國科會補助)邀請著名日裔美籍的小說家Yamashita順道來台,據
說清華大學提供她的演講費是新台幣二千元,而合辦的交大則提供八千元。
請問清大的人文社會的研究還能拓展或延續下去嗎?將來還有年輕同仁敢主
動籌辦活動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