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1226




願化身作青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那少女從橋上走過。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1219

那時候突然覺得
我們可以活得很不在乎別人、可以活得很瀟灑
(當然也可以活得很寂寞)
我們可以活得很做作、或者活得有話直說
到底該怎麼面對生活呢? 我們都在自己的日子裡忙
各自有各的苦衷

我們好像很靠近、也好像很疏離
我們彼此關心、但其實又好像不是真的那麼深刻

我們好像一直連著、但又好像已經有了牆在中間
再見面的時候,我們都更成熟了一點
每一次總害怕無話可說,但每一次其實也有新的話可說
在那些話裡面我們又得以發現對方的不同
有時候我們會為對方的改變覺得欣慰、有時候則覺得哀愁

喜歡見面的時候很自在
雖然有時候我們被這些亂七八糟的情緒給圍繞,我們都有著自己的情況得煩
分開以後再回憶也像場夢
甚至懷疑起相聚的時刻,問自己是否真的在乎

可是到最後,我還是很感謝相聚的時候
並且知道我將會反覆想起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1217 異次元駭客《The Thirteenth Floor》電影心得

今天看完了異次元駭客 The Thirteenth Floor,覺得實在是很精彩讓人興奮,覺得打鐵趁熱所以趕緊上來PO個心得文。
原文: http://www.gtosf.net/viewtopic.php?f=59&t=947


關於面對

  每次看完cyberpunk的作品,心裡面都會有一番衝突。這些電影總是在顛覆我們對既有世界的認知,然後質問我們:「你還覺得你的世界是真嗎?」於是每次經歷這一番以後,除了拍拍手讚嘆一陣,然後我也會問自己:「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嗎?」「What is the real world?」
 
  可是每一次我總是覺得很矛盾,總覺得這些鬼才導演、編劇、作家已經對著自己又對我們問了再問,如果我依然麻木不仁、看完電影毫無感受,那豈不是太無藥可救了?另一是跟著電影質問自己、懷疑世界,這樣一來又不免被看成歇斯底里或神經質。
  
  當然,我明白那要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勇於挑戰和懷疑、以及顛覆現況的力量,但老實說,我遇過許多人他們從不去懷疑,甚至「反抗」這種質疑,他們寧可安於現況、安於無知。比方說我對朋友說了之前在課堂中,老師所提到的花博會和夢想館的事,而我的朋友卻覺得這些說法未免大題小作,把提出這些想法的人看成反動的偏激分子,頗有敵視的味道。這讓提出討論的我覺得有些挫折……偶爾,會碰上這樣的狀況。


造福人類,傷害異類

  我所說的異類,便是電影中的虛擬實境人物了,尤其前幾天剛看完《銀翼殺手》,這種心情更是深刻。不管是《The Thirteenth Floor》裡面的虛擬人物還是《Blade Runner》裡面的人造人,它們都是人類科技創造出來的產物,人類抱持一種「造物主」的心態,以為能夠玩弄其於股掌之中,但這樣的想法自否太自以為是了呢?看見電影中的賀道格發覺自己原來只是夢境中的一個角色時,他所呈現的絕望和無奈;以及《Blade Runner》Rachael發現自己是人造人的事實,一直以來認為理所當然的記憶原來直是直入的虛擬資料……那些狀況多麼讓人心情為之一沉。

  這些種種讓我想起老師所說的,機器人的時代勢必將要來臨,我們所要擔心的並非科技無法實現那樣的未來,而是我們人類是否擁有足夠的智慧,以及健全的心態去尊重迎面而來的機器人文化。



「人」的定義?生命的定義?  

  承接上面的想法,於是我同時想問「什麼才叫作人呢?」在這兒先引上今天剛讀完的《怒月》其中一段:

  「人類的腦袋大概有十的十次方個神經元。到了第三年,麥可的神經元件就比這個數字的一倍半還多。

  然後他就覺醒了。

  我不想爭辯一臺機器是否「真能」活著、「真有」自我意識。病毒有自我意識嗎?別逗了。蚵仔咧?我實在很懷疑。貓咪呢?幾乎可以確定是有了。人類呢?我是不曉得你有沒有啦,同志,但是我有。高分子演化成人腦的漫長歷程中,自我意識在某個環結悄悄地爬了進來。心理學家主張:只要大腦擁有超過某個極高數量的關聯路徑時,就會自動產生自我意識。我實在看不出這些路徑用蛋白質做的還是用白金線路搭成的有什麼差別。」


  這是怒月中的男主角阿曼,在介紹他的革命夥伴兼好友,電腦麥克。看到這一段敘述時我居然毫無疑問的被說服了,大概是我天性也浪漫了一點,原來就相信萬物有靈吧……總之,正經來說,到底怎麼樣的情況我們能將對方視做人或者生物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上學期問過我的老師,她是一位修習佛學的法師。當時我的問題是關於生命科學領域:我們都知道基因工程正在不斷進步,據說日後在我們食用的蔬果中也將參雜動物基因,這是為了食物營養成分而改良。可是這樣的改良會不會造成宗教或道德問題呢?老師說,在佛教裡他們認為「有感覺」的叫做動物,也就是我們吃了它、殺了它,它會感覺痛的叫做動物,所以在這樣的標準下基因改良食品應該還不算牴觸了「佛法」……

  不過,所謂的「有感覺」究竟要怎麼界定呢?

  在電影的開頭編劇者就說明了:「我思,故我在。」這一段話正是要我們去正視電影裡的提問:「能夠自行思考的人工智慧虛擬腳色,算是生命嗎?」我們當然也能將這些虛擬人物的思考看成不過是數據的運算進行,可以用這樣的標準看待一切,無論是AI、機器人或者其他各式各樣的生物——正是因為我們只習慣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以至於忽略的一切,只有當設計者刻意將這些虛擬腳色與機器人,作得有血有肉、人模人樣的時候,我們才會稍微被激發一些同理心去問這個問題:「它們算人嗎?」

  因此,當老師最後在一旁說:「你發現你老婆愛上馬力歐」的時候,大家笑聲四起,不知道這個同時大家是否有自覺,我們就如同電影裡面女主角的丈夫掐住她的脖子、痛罵她變態的愛上虛擬人物一樣的殘忍、一樣的暴力,我們還是習慣只相信自己固守的理念,在這些笑的同時我們就已經否定了人工智慧……

  我們將持不同看法的人視作不正常。我在這裡所說的「其他人」,其實也包含了菲利浦狄克一類「精神異常」份子,這無關科幻,只關人道主義。在今天的投影片中提到了菲利浦狄克的自白、他不被這個宇宙接受的悲哀,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有許多人有精神上的問題(雖然他們不見得都有科幻天才),但我想說的是:我們總以為他們看的世界很莫名其妙、是錯誤的,但事實上,從他們的眼睛所看到的我們,才是真正弄不清事實的神經病。
  
  如果我們沒有認清這回事,那麼不免永遠都會被成見所蒙蔽,跳不出框架。(不過到此也已經離題不關科幻了… 



The Thirteenth Floor  

  這是我最後一個小小的問題,我知道13樓所代表的「被詛咒的、不祥的」意義。第13層樓除了是主角研究電子虛擬世界的所在之處外,同時也表達主角所做的研究,是一個禁忌不可深入的領域。不過……總覺得這個說法去貫串整部片還稍嫌薄弱了點,總覺得不夠有力量。不知道其他同學們是否還有其他的想法,或者我漏了電影裡鋪的哪些梗沒有好好注意呢?





以上!報告完畢,打完收工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1214





記得勇敢 就算夢走太慢

有我在這裡陪著你

1213 那些後悔

'我認為19歲的年紀,就算很迷惘,也大知道自己喜歡些什麼。
雖然不知到喜歡的東西可以做什麼,但你仍要勇敢去做
一方面藉由去做,慢慢釐清自己的迷惘;另一方面,為有你去做,才能帶你到你所想像不到的地方去。

因此你一定要真心相信,只要你真心喜歡,就能跟未來產生連結
就算做了並不能成為你的職業或產生實質作用,但至少你會甘心
這份甘心會讓你的人生變得不一樣。

因為,二十年後會讓你感到後悔的
永遠是你沒有做過的事情,而非你做過的事情。'



這是侯文詠談關於他十九歲的故事
讓我很觸動的事最末的兩句
你知道嗎,我在那一刻猛然想起許多我後悔的、難過的,多次祈禱從未發生過的事
突然發現,我已經不再痛了......

記得嗎,以前我曾經說過
所有我們的年少輕狂,所有我們做過莽撞的、跌倒、流淚的事
開心、不開心的、害羞的、丟臉的、自以為是的、百般後悔的
我們所有的愛情、友情、所有真心付出過的事
二十年後當我們都結婚成家,變成了中年婦人,
那時候再回頭此刻的自己,應該只覺得荒謬好笑吧

也許有一天我們都走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可以面對面談這時的點點滴滴
可以互相取笑對方,即使那些事在此刻我們的心中都還是如此深刻、如此重要
可是到了那一天,一切都已經雲淡風輕了對嗎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1206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是智慧的年歲,也是愚蠢的年歲;

是信仰的紀元,也是懷疑的紀元;

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一無所缺,同時卻也一無所有;

我們都在直奔天堂,同時卻也直奔相反的方向……」





from 狄更斯<雙城記>  難攻博士譯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1202 這樣的自己

今天聽到了一些傳言,說關於我之前做過的許多工作
之前接過的那些活動和工作,他們說我受到了一些壓榨
那不全然是事實,因為既然答應了就該負責,這些都是出於我自願,是我想去做的
當然也許偶爾會有一些不快樂的部分,但那是必然的,結束以後負面情緒也會消失了

但讓我難過的是
我聽到傳言說,大家常找我接工作,是因為我"人很好"、"很好說話"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多做多學,大家找我是因為喜歡我也相信我的能力
可是,
如果其實只是因為我好欺負或容易使喚,那麼,我會覺得很失望

我承認我也曾經有過莫名其妙的救世主心態(當然現在已經沒那種事了)
常常覺得如果我不做那誰能做?
常常覺得要答應所有人幫大家的忙,因為
這個世界上熱心的人、願意付出的人已經很少了
可是如果我的心意被其他人看得那麼傻氣的話,我會覺得很受傷

--



還有偶爾讓我覺得難過的
是為什麼我必須背負那些標籤,比方說'你是清大得當然比較厲害' '你本來就該比我們好'
如果你們根本不懂我花了多少努力,憑什麼可以下這些結論?
還有,為什麼可以對著我說 '你一定比不上她'
你不懂我有多麼的努力,為什麼可以那麼殘忍的跟我說這些話

我們大家都很努力
如果不是真誠的祝福,請離我遠一點



--



今天在課堂上討論到了關於記憶
聽說,現代的科技已經足以在人的大腦做手腳,為一些受過心靈創傷的人除去某部分記憶
可是我們想問的是
'如果失去了記憶,那還是自己嗎?''怎麼樣的狀況之下才算是保持真正的自己?'

之前H曾傳來簡訊,問我:
"該從來沒有遇見好?還是遇見之後牽掛一生來得好?"
以前我很害怕後悔,常常希望許多事從未發生,可是現在的我已經釋然許多了
無論好與壞,快樂或悲傷
你知道嗎? 如果不是那些,就不會有此刻的我
當然,現在的我並沒有多好。但是我從不想放棄當下的自己,如果有不足的,就留給未來去改變

所以,我並不後悔我所做過的那些。
(縱使讓我變得像現在一樣偏激或歇斯底里,或者對世界有某一些失望,但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