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把鬼塚老師的評語也COPY了,因為居然得到老師的肯定好爽

原文: http://www.gtosf.net/viewtopic.php?f=55&t=906
--



鬼塚:
太太太感動了!!!(請勿斷句,謝謝...)
同學們,俺想把這篇當成研讀作業耶...
助教,幫我大大加個分啦!



以下是看完《千鈞一髮》之後的一些心得,某些部份其實比較像是個人情感的抒發。內容如有偏頗或不當之處,再麻煩大家指教



一、星星之意象
"For someone who was never meant for this world
I must confess I'm suddenly have a hard time leaving here.
Of course,they say every atom in our bodies was once part of star.
Maybe I'm not leaving."
電影的最後Vincent緩緩的念出這些口白,那一刻讓我很感動。他終於達到了渴望已久的理想,前往了太空旅程。同時,場景切換,Jerome也通向了"死亡"的旅程。那些旅程分別對他們而言,是離開?還是回歸呢?我忍不住想問這樣的問題。
在東方與西方的傳說中,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的說法:每一顆星星都是人的靈魂,生,則來自於星星;死,便回歸於星星。因此,Vincent的宇宙旅程,在我看來,反而又像是一趟「回返」的路。至於回返於何處呢?
Vincent於當中也曾經提到,在宇宙中的無重力狀態,就像是身處於母體的子宮,那樣的安全、平靜而受到保護,所以我忍不住臆測,他的太空之夢是不是又同時透露著他渴望回到最初的原點,回到母親的懷抱,而不再降落於這個冷酷的現實世界呢?
這樣的想法讓我聯想起另一篇小說,芥川龍之介的《河童》(也譯為《水虎》)

在那當中描述了一個幻想的河童國世界,其中一段提到旅行至河童國的人類與當地居民的對話,如下:
「有一回,我跟查喀醫生談起節制生育的事。于是,查咯咧嘴大笑,夾鼻眼鏡几乎都掉了下來。我當然生气嘍,就質問他有什么好笑的。我記得查喀是這樣回答的——我的記述可能有些出入,因為當時我還不完全理解水虎的話。
『不過只為父母的利益著想,就未免太可笑,太自私啦。』
另一方面,從我們人類看來,确實沒有比水虎的生育更奇怪的了,不久以后,我曾到巴咯的小屋去參觀它老婆的分娩。水虎分娩也跟我們人類一樣,要請醫生和產婆幫忙。但是臨產的時候,作父親的就像打電話似的對著作母親的下身大聲問道:『你好好考慮一下愿意不愿意生到這個世界上來,再回答我。』巴咯也照例跪下來,反复這樣說。然后用放在桌上的消毒藥水漱漱口。他老婆肚子里的娃娃大概有些多心,就悄悄地回答說:『我不想生下來。首先光是把我父親的精神病遺傳下來就不得了。再說,我認為水虎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惡。』
巴咯听罷,怪難為情地撓撓腦袋。在場的產婆馬上把一根粗玻璃管插入老婆的下身,注射了一种液体。老婆如釋重負般長歎一聲。同時,原來挺大的肚子就像泄了氫气的气球似的癟下去了…… 」
(附上全文連結:http://www.novelscape.net/wg/j/jiechuanlongzhijie/001/001.htm)
這一段敘述很有趣,在芥川故事中的河童國其實就像是一個烏托邦奇境,在分娩之際,新生兒居然能夠說話決定自己是否要降生於這個社會和家庭,於是出生和生產變成了雙方面決定的事情,芥川試著以這篇作品去諷刺我們的現實社會與生活,讓我們去思考了之前不曾注意的問題。法律說:人生而平等,但真的平等嗎?如果其實生來就不平等,那被生下來的孩子又擁有什麼力量去抗拒這些宿命呢?
同時,即使人其實生而不平等,難道聰明的人就會過得比較美好嗎?
老師在課後最後的那一番話:聰明的人也苦,笨的人也苦。說得那麼的義憤填膺,在那個瞬間真的震撼了我——是的,在座的每一個同學一定都會懂,不管是聰明的還是傻的,我們在眼前的教育體制下一路走過來,吃過了多少苦?而我們的下一代,卻仍舊無法抗拒這樣的環境壓迫。
在電影裡面Eugene(正是優生學eugenics的諧音)的自殺讓我們體認到一個優秀的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與壓力,縱然片尾Vincent終於以努力克服了困難,看似還算美好的結尾,可是還有更多的現實和未來,卻是在結局之後留給我們去思考。
二、游泳的意象
為什麼是游泳呢?為什麼Anton和Vincent之間的競賽不是用其他的方法呢?關於他們在水中競泳得畫面,不得不使我聯想起母親身體裡,精子互相競爭的場面。
我忍不住想起當我還是國小生時,我們的健康教育課撥放了一段性教育影片,裡面是精子和卵子受精的卡通畫面(我想大家小時候都看過),影片結束後,老師對我們說:各位同學,你們一定要記得,自己以前在媽媽肚子裡游泳的時候都是第一名。接著,老師叫起了一個班上很沉默、成績也落後的同學,按著他的肩膀對全班說:「XXX 所以你也要記得,你是第一名,知道嗎!」直到長那麼大,我總是記得這件事,我永遠不會忘記老師自以為得好意對一個學生造成的傷害、以及那位同學面對全班時尷尬又慚愧的表情。
如果我們的命運其實在水裡受精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導演便以另一場游泳比賽,去顛覆並創造新的可能。

三、Simone VS. TruemanVS. Freeman
為腳色取一個諧音名字,是小說裡很常用也很淺顯易懂的手法,Andrew Niccol的三部作品裡反覆的使用了這個小特點。
《千鈞一髮》對我們說,生活和身分都或許是假的,所有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定位也可以是假的,只要你自己能夠做出某些付出,你可以為自己的生命重新定位,could be a freeman.
《楚門的世界》則說明了,即使你以為你的生活是最真實不過了,但有時他們繪顛覆你的認識,包括你身邊的朋友、親人、所有的一切,有時你所以為真實的世界,其實就和攝影棚理的一場戲一樣虛假,你是世界上唯一的trueman.
《虛擬偶像》則提示我們,人可以是虛假的,透過不同的媒介和機會,一個虛假而不存在的人卻可以活在許多人的心中。同樣的,即使是電影外面的我們,難道不是也同樣呈現不同樣貌活在別人心中嗎?網路上的你和真實的你難道毫無落差嗎?Simone(席夢)同時也是Sim-one(模擬的人)
四、電影的美學風格
在《千鈞一髮》裡面,無論是建築、人物造型、道具擺設,都呈現出極簡主義,或者說現代和後現代主義的美術風格。基於我自己的興趣,於是找到了一些網路資料,提供給大家分享:
1) Vincent和Irene第一次正面告白對話的場景(也是老師口中本片唯一的浪漫畫面


2) 強調垂直、水平的理性線條所選用的車子樣式,既未來又復古。Vincent開的車(圖A)是1963的Studebaker Avanti;而警探們開的車(圖B)則是Rover P6's,1963至1976年間於英國製造。

圖A

圖B
(附上參考連結:http://chenjyu.blogspot.com/2009/07/gattaca.html)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自己去找找看,相信在電影裡面一定有更多類似的巧思。

另外,同樣基於個人興趣,想和同學們分享一下關於「極簡」與「裝飾」這兩件事。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世界上各國早期的藝術發展,都是較為華麗、複雜的,一直到近代,才流行簡單、單純的美學品味,從裝飾主義(Art Deco)到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過渡,到底有怎麼樣的象徵和社會意義呢?
最近,在原研哉的《為什麼設計。 /》裡讀到:裝飾的必要,是為了彰顯國王與王國的偉大,在稠密的花紋中,自然的展現出了某種威嚇的力量,如中國的龍紋、伊斯蘭的幾何圖案。彷彿在告訴敵人:我們擁有龐大的文化,而足以壓迫對方。總之,權力,一定要以細密的、展現力量的獨特手法來呈現。
然而來到近代,在人與人平等的社會,國家有了制度規範,便無須再使用那樣恫嚇的手法來達到壓迫和平衡,因此,裝飾便不再像以往那麼的重要了。
在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的的說法中,原來裝飾到極簡,正是象徵了一條人類從權力競爭到平等和諧的線路演化。然而,觀賞過《千鈞一髮》以及許多描述未來的科幻場景之後,再去讀這一段敘述,怎麼能夠不讓人感到諷刺呢?當我們總以為一切變得更進步、更民主、更平等的時候,是不是有一些事情其實出乎我們的認知。
尤其是當科技承諾我們一個美好的未來時,我們是否能擁有足夠的智慧去質疑,這是否是場騙局?是否讓貧者更貧、富者更富?讓優秀個人更加優秀,而社會階層的人永不翻身?是否……總之,有太多事情值得我們去疑惑。
最後想問,如果科技檢定測出了你只有三十歲的壽命,你以為你能夠以什麼樣的姿態生活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