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送給像黃上航一樣,聽演講時睡著的,以及
醒著的時候也聽不懂的人
*
By drryan (楓橋驛站)
1.美學領域在近代使用了許多哲學的觀念與方法形成一門學科,
但哲學講求理性、邏輯與定義,
這樣的研究分析,無法指引藝術創作者進行創作。
2.美學領域也有許多藝術評論家,
他們針對作品提出許多廣泛而深刻的分析,
焦點放在既成的作品上,
也無法在創作的階段給予創作者指引。
3.明確的說,每個創作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創作理論,
我(高行健)稱它作"創作美學",
這不是我自創的觀念,
在藝術的各個領域都早有先驅提出。
4.在繪畫上,早有西方先驅出了一本書"點線面",
這不是幾何的點線面,
而是談印象派作家如何利用光影、情緒塑造作品。
5.電影上,
最早也有先驅論述"蒙太奇"(法文中"剪輯"之意),
主張唯有透過鏡頭與鏡頭的關係,
電影才產生意義,
否則就跟一般的紀錄沒有兩樣。
6.在小說方面,首先我們先定義什麼是小說?
無論各種形式的小說必須有"敘述",
"敘述"一件事、一個人...及各種各式複雜的關係。
7.那麼是誰在"敘述" 呢?
古典的小說通常是作者擔任全知全能的神,
貫穿整個敘述;
其實,"敘述者"可以有三個面貌,
一個是"我"
一個是"你"
一個是"他"
"靈山"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品,
同一個敘述者,
卻用三個不同的敘述角度說明主人翁追尋生命價值的歷程。
8.戲劇上,有位左派的俄國劇作家(同時也是劇評家),
他就提出"表演必須是演員帶著批判自己角色的角度表演";
也有其他導演提出的理論是"演員必須演得極像真實的";
我則認為演員與表演之間有個"中介"...請參考新書。
心得感想:
1."創作美學"談論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狀態,
就和研究者進行研究的過程極為類似。
2.高行健身為舉世聞名的文學家、劇作家與畫家,
依然很深刻地思索"美學",
並用很淺顯的例子作說明,
讓人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之嘆。
3.本來是想去看看是怎樣一位"敢以挑戰中共威權的作家",
卻沒想到卻是一位奉獻於藝術、汲汲走出創見的長者,
掙脫一切桎梏,用各種形式的藝術闡明美學的真諦。
藝術如是,研究亦如是。
*
散含,快感謝貼心的我吧
你去聽也會睡著...
回覆刪除貼胡子老師說的給你看XD
高行健在清大演講的題目叫《創作美學》,一個1980年代知識型構下略顯民科色彩的語彙。
Nobel Gao其實人還是蠻誠懇、實在的,可是演講的內容的確有點汗。。我和阿同學大有穿越到1980年
代某個兲朝文學課堂的感覺:不但他的terminology完全滯留在20多年前,就連所談的一些具體話題,
李澤厚式美學體系觀啦,愛森斯坦的蒙太奇啦,新浪潮的長鏡頭啦,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啦,福克納小
說對全知視角的突破啦,康定斯基的點綫面啦,也全都像他80年代初寫的現代主義技巧小冊子一樣中規
中矩、頗具教科書風範,如果兲朝文學專業的考研族忍著瞌睡做點記錄的話,一定會拿文藝理論考研高
分,因為很多語句基本像考研題標準答案一樣,完全像個考研題串講課。而且更令人感慨的是,他頻繁
使用的一些詞語,譬如否定之否定、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之類的,又分明帶著濃郁的party文藝語彙色
彩,讓人不得不反思迫害/被害者在知識型構上的同源甚至同質關係。不過好像臺灣的大學里中文系一般
都沒有兲朝從蘇式體系里挪置過來的“文藝美學”課程,所以很多灣灣學生聽得還是蠻新鮮的。可對我
而言,完全是一種不寒而慄的、時間在一個人(而且還是一個好人)的身體里完全凍結的哀涼。
不過我想,也許是因為他年過70,巡迴演講太累了,所以在清大這一場沒有太用心力,講了些早在1980
年代就爛熟於心的東西,這倒是無可厚非的。
------
不過沒接觸過80年代的東西所以也無從判斷起就是了!!
妳竟然背著我偷偷跟江欣潔約會,
回覆刪除我心都碎了